丝路茶香——少数民族茶文明的人类学调查沙龙22日在北京开幕。两日来,与会嘉宾围绕少数民族与茶文明进行了深入沟通。
22日下午,在主题为“游牧与茶”的共享沙龙上,我国藏茶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萱指出,按照中心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力,当下要积极挖掘、收拾、宣传介绍西藏自古以来与各民族交往、沟通、融合的前史事实,深入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一起体。
她谈到,在前史上,藏茶对藏汉民族经济文明开展、民族团结、边远地方巩固都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与桥梁作用。未来也将为进一步加强藏汉民族团结发挥重要作用。
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韦荣慧提出,人类学对茶业的调查点在于茶叶背后人与人的联系,如我国茶在对外传达过程中,各民族所作出的贡献,茶马互市以及当代少数民族茶文明背后的民族团结与和谐联系,特别是脱贫攻坚路上彼此帮扶的感人故事等。
中心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在主题讲话中介绍了游牧民族的茶文明,他从茶叶的种植、采摘、制造、流转等过程,谈到饮茶、赠茶风俗等茶文明,并延展到对民族融合、“一带一路”文明以及人类命运一起体等进行探讨。
“姜氏‘忠厚传家、裕国兴家’的家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茶文明的前史头绪,又是茶马古道文明精髓的代表。”非遗藏茶“姜氏古茶”第十五代传承人万姜红叙述了姜氏宗族与藏茶的深沉情缘。她介绍,其宗族创立的“仁真杜吉”藏茶品牌已享誉康藏两百多年,未来还将继续秉承宗族诚信宽厚的匠人精力与“裕国兴家”的家国情怀,为大健康工业贡献力量。
23日上午,来自贵州省雷山县的企业家杨春艳、吴先海、毛鹃、胡钱芳、姜浩等作为对话嘉宾,在“丝路茶香——相约外婆家下午茶专题”论坛上,叙述了茶叶扶贫故事,共享了雷山县依托杰出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明,大力开展茶工业和旅行工业,带动当地民众增收脱贫的行动。
据了解,雷山县坐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,是生产名优茶的理想之地。近年来,全县茶园面积达16.24万亩,实现常住人口农民人均1.5亩茶,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近3000元(人民币)来自于茶工业,工业掩盖1.78万户7.8万人,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600余户1.1万余人继续增收、安稳脱贫。
据悉,“丝路茶香——少数民族茶文明的人类学调查沙龙”由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明专业委员会、中心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、中华书局文明遗产编辑部一起主办。作为“2020北京世界茶业展”的组成部分,沙龙将继续至25日。
|